沈寓实博士京台科技论坛纵论科技变革与新基建
2020年10月26日
2020年10月下旬,以“打造两岸产业链、共创发展新局面”为主题的第二十三届京台科技论坛在北京和台湾两地同期盛大召开,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等重要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级特聘专家、清华海峡院智能网络计算实验室主任、中国云体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飞诺门阵科技公司董事长沈寓实博士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前瞻科技创新趋势,推动面向未来的新基建与行业升级”主题演讲,纵论科技变革与新基建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关系,前瞻科技创新趋势并给出发展建议。作为清华大学数据科学院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系列丛书的高级顾问和主要编撰者之一,沈寓实博士参与撰写的《布局新基建——开启数智经济新时代》、《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云图云途——云计算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等书即将出版问世。同时,沈寓实博士及其团队撰写的划时代颠覆式创新理论专著《非冯诺依曼网络计算体系》也即将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隆重出版,在新基建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当下,研究新一代自主可控的非冯诺依曼计算架构势在必行。
在10月21日上午以“新基建、新动能、新供给、新需求”为主题的两岸新基建分论坛上,沈寓实博士应邀做了题为“前瞻科技创新趋势,推动面向未来的新基建与行业升级”的压轴演讲。他指出:世界正发生深度变革,科技将主导未来,我们正处在科技大爆炸的时代。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机械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共三次科技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纵观当前全球科技发展情况,从技术成熟度和系统性来看,以人工智能、5G通信、光电芯片、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趋向成熟,这些技术最有可能率先推动人类社会变革,驱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形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驱动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尤其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深度衰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当下,布局新基建领衔的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恰逢其时。
沈寓实博士在演讲中对人工智能、5G通信、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重点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做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处于第三次浪潮中,海量数据的产生也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可落地的商业模式基础。人工智能产业链上,算法是核心驱动因素、芯片是核心环节、开源编程框架是构建产业生态的关键、众多应用领域是实现商业价值的场景。AI芯片有两类发展路径,一是提升传统计算构架、优化计算能力,二是颠覆经典冯诺依曼计算架构,目前来看第二种路径更有助于人工智能产业的长远发展。电信业作为国家战略性行业,5G将拉动十万亿级经济价值,是科技必争之地。中国通信产业在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参与、4G并跑”的过程后,在5G时代有望实现领跑。5G应用场景中,消费智能终端或将最先受益,而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行业领域,5G的产业价值将得到最终释放,但具体的价值实现场景仍需要不断探索与打磨。
针对数据中心建设逐渐成为新基建重头戏这一发展趋势,沈寓实博士指出:未来三年中国IDC市场将迎来爆发期,得益于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及网络资源业务整合力度,中国IDC行业客户需求的充分释放。目前我国处于产业4.0时代,在3.0时代完成了云计算及IDC的宏观整合后,主要业务及发展方向过渡成为边缘计算+市场细分的IDC及云计算整合过渡期,差异化需求凸显,产业分工进一步明确。数据中心正在从自用型/支撑型为主逐步转向经营型为主,云DC和边缘DC逐渐超越企业DC,成为行业建设主流。
沈寓实博士还进一步指出: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用数据+模型为企业提供服务。国家发展工业互联网,从根本上是为了服务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构建制造强国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互联网作用是一种基础设施,是一类平台工具,但不能孤立发展。构建制造强国现代工业体系,既要有互联网视角,也要有信息技术视角,更要有工业发展视角将三种视角深度融合、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才能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不是一个技术、一种模式,而是一个必须从工业角度出发的结合各种各样现代化技术的综合体系。
沈寓实博士在演讲中深入分析了新基建在布局未来、实现产业全面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工业互联网是本轮新基建建设重点,是我国布局未来、实现产业全面升级的主要途径,“云-边-端”构架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底座。5G+边缘计算的兴起,使得“云-边-端”协同架构成为必然选择,或将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生态。工业互联网的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工作,在边缘计算环境中安装和连接的智能设备能够处理关键任务数据并实时响应,而不是通过网络将所有数据发送到云端并等待云端响应。设备本身就像一个迷你数据中心,由于基本分析正在设备上进行,因此延迟几乎为零。利用这种新增功能,数据处理变得分散,网络流量大大减少。云端可以在以后收集这些数据进行第二轮评估,处理和深入分析。
演讲最后,沈寓实博士给出了两点针对“云-边-端”协同框架的未来发展建议。一方面,要以创新和应用为导向,稳步推进计算能力向边缘侧下沉;建议产业界仍应保持理性,从典型场景的业务需求出发,在企业上云的大环境下,综合成本因素和实际效果,逐步探索将部分计算能力下沉到边缘侧。另一方面,应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注重协同能力规范。目前针对云边协同的标准仍处于缺位状态。建议相关研究机构从整体布局之初,就将中心云与边缘侧的协同框架进行标准化设计,完善云边协同应用场景能力要求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相关协同技术、服务和应用标准,引导企业提升云边协同服务水平,保障云边协同健康发展。